您当前的位置:游侠诗歌网博客主页 > 游侠诗词网记录墙 > 网站首页游侠诗词网记录墙
《伯牙绝弦》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0-11-08 06:37编辑:游侠诗词网阅读:( )字号: 大 中 小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胡丽珍 |
|
活动时间 |
2016/11/30 |
活动地点 |
六年级办公室 |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 《伯牙绝弦》 |
主 讲 人 |
胡丽珍 |
|
参加对象 |
高段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二、组员自由讨论。 三、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
|||
什么的夏天四字词语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学思路更为清晰,更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
|||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林小冰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浮云游子意下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过江千尺浪的下一句是什么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小学生现代诗歌大全.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喜 知音 悲
子期 伯牙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胡丽珍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2.《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前交流】
准备了一些ABCC的词语和同学互动读词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碧草青青 春雨绵绵 秋风簌簌 硕果累累 书声朗朗
师:学知识不局限于课堂书本,那读课文读词语也有多种形式,我们采用轻松活泼的方式来读读这些词语,好吗!
师:这样的方式读了以后,感觉很轻松,气息很流畅吧!
好,那同学们请安坐,我们等待上课的铃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音乐导入设计】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你感觉这首乐曲如何?美妙吗?谁知道这首曲子的曲名?这首优美的乐曲叫做《高山流水》。
美妙的乐曲声中还包含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故事,讲述了古代两个好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成为知音。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伯牙绝弦》。(板书课题:25.伯牙绝弦)这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
2.学生齐读课题。
课题加停顿(伯牙/绝弦)再读,注意节奏。(弦音是xián不能读xuán)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解题:伯牙就是俞伯牙。他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最爱啊,视之为生命一样珍贵啊,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读2—3遍,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也可以摇头晃脑读。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修正自己断句错误的地方。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出示课件)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6.练读后再指名读(2-3名),教师评价。
7.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会说大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善出现了几次?意思都一样吗。
善:①擅长,善于;②夸奖,太好了,太妙了。
兮:语气词,“啊”之类。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指名学生表达。
2.追问:那课文每句话的大意也知道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深入品味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经过学习,对这篇古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我请问你,伯牙有什么能耐?(善鼓琴)钟子期呢?(善听)找出文中的那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齐读这句话。还有哪句话能表现他们的擅长弹琴、擅长欣赏?
2.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指导朗读,泰山,五岳之尊啊,读出它“高”的气势来,江河,读出江河的广大和流水奔腾。俞伯牙的弹奏技术高哇,他心里想到的大自然的景物他都能用琴声表达出来。
②指生朗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③钟子期更是不得了,俞伯牙用琴声表达的心声他都听得懂。文中那句话说到了这个意思?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技术既然这么高超,难道只能表现出“高山和江河”吗?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____兮若 ___!”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____兮若 ___!”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____,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想到的,子其必然懂得,真是心有灵犀啊,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如果用两字词来形容,那就是----开心,高兴,兴奋;请你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欣喜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内心的那份高兴、开心和欣喜。师生互动轮读。
6.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更是官居高位,他当时是楚国的大夫,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不懂音乐的人只能说些“弹得好,弹得妙”这些肤浅的语言)弹了几十年的琴,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听懂他心声的人,无比欣喜之余,就把钟子期当做他最好的朋友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知音”了,一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钟子期只是一个上山打柴的樵夫,竟然有这样对音乐高升的欣赏能力,也是难能可贵啊!
7.引读资料袋,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成为知己,把酒言欢,真是相见恨晚啊,于是约好来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上山砍材时不幸坠崖身亡。”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两个字的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伤心!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那就是——悲痛欲绝!
4.好不容易寻觅到一个知音,再次见面时已是不能两相聚,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你想对伯牙说句什么话来安慰他?)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巩固运用。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
情深意重
《伯 牙 绝 弦》教学设计
孔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古筝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课前热身:
1、课件出示(词语)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2、课件出示(诗句)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寄情于山水的诗句。
上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诗人用诗句奇情于山水,画家用画笔描绘山水,那演奏家用什么寄情山水呢?
生:乐器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著名演奏家和他朋友流传千古的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伯牙绝弦》。(板书,生读题)
师:《伯牙绝弦 》是一篇文言文。那题中的“弦”就是......
生:琴弦
师“绝”就是......
生:断绝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伯牙断绝琴弦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到这幅伯牙鼓琴图,左边这位正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的是俞伯牙(板书),他是晋国上大夫,右边这位正凝神听琴,两截布裳的是钟子期(板书),他是楚国樵夫。同学们读了课题,听了老师对这两人的介绍有什么疑问吗?
生:......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动脑思考的孩子,老师根据同学们的问题小结如下(课件出示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先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品味古韵
1、(课件出示):阅读文言文的要求
2、学生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
3、师范读课文,生认真聆听(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学生解释意思和注意节奏。
5、学生读课文。
三、品词析句,深悟知音
1.品“善”悟知音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两个身份相去甚远国家相去甚远的人联系到一起了?
生:琴
师:在文中那句话?
生:伯牙善鼓(板书)琴,钟子期善听(板书)。(课件出示)
师:文中哪句话具体写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这里具体“......”
师:你是怎么从这句话中看出伯牙善鼓琴?
生:伯牙志在高山,就能弹奏出高山;志在流水,就能弹奏出流水来。也就是说伯牙想到哪就能弹到哪,想到什么,就能弹出什么,钟子期呢,无论俞伯牙想到什么他都能道出他的心声,并且赞美他!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你说的太好了。当伯牙志在高时,子期是怎么赞叹的?
生:........(课件出示)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是怎么赞叹的:
生:......(课件出示)
2、小练笔
师:伯牙是著名琴师,那他的琴声一定不止高山流水,他还会想到哪些动人自然景象呢?(课件出示)
生:......
师:同学们想想当伯牙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样赞叹?(课件出示)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真聪明!那同学们一边想象一边拿出笔把写出那些动人景象吧。
师:我来看看同学们是不是善鼓琴的伯牙,和善听得子期?伯牙鼓琴,志在......
生:......
3、小结知音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无论想到什么都能道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
生:伯牙所念(板书),钟子期必得(板书)之。(课件出示)
师: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应该是----
生:知音。(板书)
师:这是知音,凡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4、资料插入。
师:其实,同样的曲子伯牙在一次宫宴上也弹奏过,他那时的听众是君臣们,他们根本不懂欣赏,只是当做喝酒的乐子,个个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欲睡。当伯牙志在高山时,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
师:当他志在流水,也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赞叹:
生:......
师:那时伯牙的内心是......
生:失望、孤独、寂寞、渴望......
师:后来伯牙终于钟子期他的心情是
生:高兴、开心......
5、小结知音难觅
师:是啊,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幸福、快乐(板书)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啊
生:难觅(板书)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让我们再用朗读去感受相遇知音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四、品析文本,铭诵知音
1、品“绝弦”,谢知音
师:伯牙和子期此次是相见恨晚,于是他们说好来年再到江边相约,但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生:(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
师:一瞬间,伯牙多少企盼、多少喜悦,都化为无尽的悲伤之中。伯牙此时心情怎样?
生:悲痛欲绝(板书)
师:他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了呢?
生:......
2、资料插入(1)
师:伤心的伯牙对着一块冰冷的墓碑再一次奏起了当年的曲子悼念好友的去世,没想到聚集了很多听琴的人,他们纷纷赞叹曲子是多么的美妙,而此时伯牙需不需要赞叹?
生:不需要
师:此时伯牙在用琴声宣泄什么?
生:......
师:面对着无意义的赞叹伯牙感觉又回到了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了,所以伯牙谓....
生:世再无知音
师:悲痛欲绝的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他断绝仅仅是琴弦,还是什么?
生:知音都不在了,没人能像子期那样听懂我的琴声,我留这琴还有意义吗?
生:他断绝的还是一个音乐家的希望.......
3、资料插入(2)(课件出示)
师:伤心的伯牙还再子期的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师生同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当伯牙带着满心愉悦来赴约结果却只见一抔冰冷的黄土一两块冰冷的坟墓,所以..
生:伤心.......
师:此时的伯牙一定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子期说:
生:......
师:是啊,我想伯牙还想对子期说:子期,你听见了吗?如今你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寂寞中去了,所以(引读)--生:子期死,伯牙----
谓世再无知音..........课件出示
师:子期,你听见了吗?春风满面借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所以(引读)---生子期死,........
师:子期,你听见了吗?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碎了,心随你去了。所以(引读)--生子期死,伯牙......
4、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当我们真正遇到知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呢?
生:珍惜(板书)
让我们工工整整的把“珍惜”写下来吧。
四、回味知音,总结全文。
伯牙和子期这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知音难觅!老师今天很高兴在这一刻同学们成了老师的知音,感谢同学们用心灵和老师交融,我会珍惜和同学们之间的默契,我会永远记住大家的!
五、作业:
1、收集古今交友的诗文和名句。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
25、伯牙绝弦
善鼓 |
珍 |
善听 |
所念 |
知音难觅 |
必得 |
幸福快乐 |
惜 |
悲痛欲绝 |
|
|
伯牙绝弦
缪迎春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喜 知音 悲
子期 伯牙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王海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
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
“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
(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 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
“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 “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板书课题。
谁来读题,(生读,)不够自信。读准“弦”。(生再读)好,清晰响亮,字正腔圆,像他这样齐读课题。《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可以反复诵读加揣摩,或者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等等,)师小结: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真不错)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夸奖的不够强烈呀!)(听了你的赞叹,伯牙激动呀!)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诗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板书 伯牙善鼓琴
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
游侠诗词网推荐阅读: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译文及赏析
根据意思写诗句。1.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袭
海
女孩取名字叫慈什么好听_带慈的女宝宝名字-尚名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